武汉奥数网
武汉站

2022年大事记

奥数武汉站 > 重点中学 > 汉阳区 >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 > 正文

“湖北省立汉阳中学”时期的武汉三中

来源:武汉三中网站   作者:匿名   2009-04-08 10:57:01

  1949年9月10日,省教育厅公布新设学校、保留学校以及各校校长人选。“湖北省立汉阳高级中学”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中学”,校长由张植安先生担任,副校长为黄怀智。

  张植安先生,武昌尤庙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笃信陶行之教育思想。抗战期间他在家乡变卖家产义务办学,半耕半读,不向学生收取学费,设语、数、理、化等现代课程,方圆百十里闻名、有口皆碑。担任省立汉阳中学校长后,仍践行行之先生思想。学校操场(即汉阳人称呼的十二中操场)周围有大片荒地,先生分配给每位学生约十平方米种植蔬莱。先生提倡师生民主,当时由教师组成的“老马”篮球队与学生对垒比赛。先生生活简朴,夏季布衫,冬日棉袍,夫人在老家务农,假日乘舟渡江,步行回家。先生身先士卒,无论寒冬酷暑,每日带领学生晨练跑步,常年不辍。先生思想进步,热爱新中国,在新中国第一个儿童节,他写道:少年少年,人类春天,要救人类,培养少年。植安先生后调华中师范学院任教。

  怀智先生是解放后学校的第一位党员校级领导,他具有高度的统战意识、政策观念和全局观念,尊重和扶持党外正校长,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与发展鞠躬尽瘁,在师生中具有很高的威望。

  1950年初,团青年工作委员会续办“青年学园”,组织学生在汉阳油厂、五丰米厂等工厂和郊区农村七里庙、快活岭等地宣传土地改革,学生们组织多个小剧组,自编自排活报剧,并且运用打腰鼓、扭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晚上就在农舍打稻草地铺。在新中国建设急需资金的时候,汉阳中学的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推销建设公债。应该说,这是三中校史上最早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950年4月,武阳地区(含武昌、汉阳)省属学校举行运动会,郑志云老师主持排练了300余人的大型团体操《一定要解放台湾》,表演很成功,受到省厅表扬

  1950年底,全国掀起抗美援朝斗争风暴,全校师生停课去龟山捶石头修建汉口机场,为志愿军部队炒米准备干粮。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省立汉阳中学的学生踊跃参军参干。第一批,由团总支推荐、向区委有关部门输送了洪裕松、张中荣、宗秋云(女)三人;第二批通过团区委向团市委推荐了杜新民、杨世简、肖沛霖、杨骏唐、蔡庶华等6人。为改造旧的警察机器,补充革命新生力量,建设人民公安队伍,由团总支副书记严泽贤、组织委员林正明以及唐敦立、袁仁堪、刘丙申、胡德松等一批进步同学组成第三批力量参警,充实到武汉市公安机关。到年底又有孙明德、王体润、王凝芳、刘培祥、杜忠恒等一批学生进入人民解放军的部队或院校。按照旧意识,当兵、当警察都是社会底层人所为,作为当时的社会骄子的阳高学生,为革命义无反顾参军参警,应该说是一种革命的牺牲精神,一种以革命的需要为自己的志向的好传统。从1950年秋到1951年春,我校学生参军参干人数达150人以上。学校为这些学生披红戴花,群众夹道欢送,盛况空前,形成建国后一次新的爱国主义热潮。最后,毕业年级两个班只剩下18人留校学习,省厅将留校学生调整到省立武昌高中,这其中就有后来担任武汉市委书记处书记宋一平同志的秘书赵维汉。

  1951年6月,中南教育部转发中央教育部《关于开展电影〈武训传〉和“武训精神”的讨论与批判的指示》,暑假,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批判活动。这实际上是学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一个信号。

  8月,学校党组织吸收刘锦华老师为中共党员,这是教师中第一个被发展的党员。

  为了培养新生共和国急需的各类人才,1951年秋到1952年春,汉阳中学的初三年级相当部分学生被安排不参加高中入学考试,直接分配到各类师范学校,(后来还有不少学生分配到医职、纺织、邮电等中专),这种组织的安排与同学个人上大学干一番事业的理想相矛盾、相冲突,有些人一时思想不通。刘作均、焦义元等17名青年团员带头报名,表示服从分配去师范,团区委也即时派宣传部长肖震、学生部长肖沛霖作工作,大家解开了思想疙瘩,决心发扬参军参干精神,听从党的召唤,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1952年初,这些同学愉快告别母校,开始新的学习。

  1952年6月,武阳地区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开始,汉阳中学教职员全部集中到武昌实验中学。这次运动的要求是:肃清“三敌”思想,即帝国主义(恐美崇美)思想,封建主义(剥削)思想和官僚资本主义思想。樊树芬先生曾在千人大会上谈自己思想斗争的认识和体会。运动最后阶段开展了忠诚老实活动,每位教职员详细交待自己个人历史、家庭出身等情况,学生代表就教师平时的思想、工作作风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次思想改造运动历时80余天,到9月初才告结束。

  由于国家急需人才,许多同学提前参加了工作,我校52届到高中毕业时剩下人数已不多,但高考成绩不错。王启章、王作述分别考入清华、北大,刘善群、王钦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王文超考入北航,陈贻芬留学前苏联。

  1952年9月,徐善同老师调我校工作。徐善同老师,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堪称一代名师,是武汉市教育界知名人物。同时期的张植安、黄宽锐(后调入华中师院)、陈星垣(后调武汉师院任数学系主任)、刘先玫(后调武汉师院任历史系主任)、陈德琳(后调武汉师院任体育系主任)、王志章(后调武汉师院任化学系主任)、靳宏斌(后调武汉师院)、熊贵林(后调武汉教育学院任教授)、鲍芝轩(后调省实验)、赵孝恭(文革前中学一级教师,高级知识分子)、聂栋亮(武汉中数界几何奇人)、谢珈航(留美生,研究经济学,抗战期间曾任湖北某县县长)、王希白、王楚林、张金光、周任源、胡石民、张国魂、刘华懋、王舜阶、黄忍刚、汪世玉、郑俊华、万文海、廖杏轩、刘伯翼、刘锦华、胡树先、冯家乐、郑志云、李希仁、梅先霖……形成了十分厚实的名师群体。我校的教师队伍有做贤人型教师、做学人型教师、做哲人型教师的传统,这一传统是在浓郁的学校文化和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它牢牢地植根于一代代三中教师的意识之中,成为与其他学校人相区别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

  11月,“武汉市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制定了《1952年学生冬季体育锻炼标准》,汉阳中学掀起体育锻炼热潮。郑志云老师热心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运动竞赛,尤其是篮球运动。郑老师曾是解放前上海一著名足球队的核心队员,曾参加湖北队与其他省队比赛,1952年他离开汉阳中学调任中南体院足球队教练。汉阳中学的男篮与当时武汉市最负盛名的“汉星”、“红白红”篮球队以及武汉中学联队对抗,胜多负少。男篮队员方永桃、段正澄是小球迷们追逐的明星。到后来,1955届、56届的王栋家、陈杨茂等人也是赫赫战将,以他们为核心的“小海军”、“健群”、“X+Y=0”等篮球队都是很有实力的。1956年秋,中南地区男、女篮球队作客三中作示范交流,三中男篮由1.7米以下队员组队与中南女队比赛,我校获胜。50年代,三中的篮球是一项特色,汉阳工人文化宫、汉阳灯光球场经常安排三中与许多工厂球队比赛,可以说那时是我校篮球运动的一个鼎盛时期。

  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适应汉阳地区社会发展,省教育厅将新华中学合并入省立汉阳中学。新华中学由教会学校文德女中与私立辅仁中学在1951年元月合并组成,文德女中原址在现在的西大街市32中,辅仁中学原址在汉阳东正街49号,合并后的新华中学设在原文德校址处。

  文德女中是英国天主教会在抗战胜利后开办的,辅仁中学是黄冈人杨子民1947年借英国“中华基督教会汉口分会”名义开办,经费靠学生杂费及少量捐募,教会并无分文补助。解放后两校均被人民政府接管。

  省立汉阳中学与新华中学合并后仍称“省立汉阳中学”,是一所初、高中具备的完中,高中部设于新华中学原址(即西大街市32中校址处)。

  1952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汉阳中学先在与校门平行的东西方向上各建一排红瓦红砖平房,东、西各建4个和6个教室,接着在1953年5月又在校门内西南方向建起两栋两层楼的教学楼,有20个教室,当时甚是宽敞明亮,这些教室一直使用到2000年。原省阳高时期的教室,作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用。建设告一段落之后,学校加强了教学秩序的管理,注意克服运动和活动冲击教学的现象,并组织教师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

  从1951年到1953年,团市委响应团中央号召发起一场“新民主主义学习”运动,强调实行一条与旧教育不同的教育路线,重视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都十分重视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做生物标本(我校现存的一架人体骨骼标本就是52届的学生张国华等从凤凰山坟丛中收集制作的),做肥皂,做雪花膏、用偶氮染料染棉纱等,学生去工厂或参加种植蔬菜等劳动。因为活动效果好,团市委学校部派出一个工作组来校总结,肖沛霖还应邀到一些学校作经验介绍报告。

  由于中南行政委员会的撤销,武汉市改为省辖市,汉阳中学由省管变为市管。1953年8月,省立汉阳中学更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副校长由郑俊华、余正名、陈星垣担任,校长暂缺。1955年,市三中将高中部由新华中学原址迁回三槐岭。

  其实,在本校更名之前便另有一所“武汉三中”,它是1951年由武汉市教育局接管的私立江夏中学改组的,该校校址在汉口花楼街洪益巷九十八号,1953年因火灾停办,并将学生全部转入武汉市一中,其校名空留。汉阳中学由省管改市管后,校长室多次派杨祥驹到市里争取,得此校名,从此开始了武汉三中五十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历史。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中学推荐

试题资料

教育导航

  1. 北京站 上海站 广州站 深圳站
  2. 天津站 武汉站 成都站
  3. 南京站 杭州站 济南站 苏州站
  4. 郑州站 沈阳站 太原站 重庆站
  5. 长沙站 合肥站 宁波站 青岛站
  6. 石家庄站
本地教育

教育政策 | 优录信息 | 教育资讯

择校指南 | 简历面试 | 分班考试

经验分享 | 电脑摇号 | 考试真题

热门推荐

入门指南 | 中小学资讯

学习资料 | 武汉教育新闻

四大名校 | 民办中学

重点中学

武汉武珞路中学 | 武汉一初

武汉二中广雅中学 | 华一寄宿

武汉外国语学校 | 七一华源

小学试题

期中试题 | 口算题

期末试题 | 数学知识点

单元测试 | 数学练习题

京ICP备09042963号-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5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网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aos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